很抱歉!由於您使用的瀏覽器已經過時,微軟已經於2016年停止IE10以下瀏覽器的技術支援,請您安裝Google Chrome瀏覽器
  1. 首頁
  2. 試車牌
  3. 試新車

【四輪試駕評測】最適合藍領的第一台電車!VW ID.4 & ID.5 那台更好?

【四輪試駕評測】最適合藍領的第一台電車!VW ID.4 & ID.5 那台更好?
試新車 遭到Tesla海虐許多年後,傳統油車廠代表之一的VW終於推出一款電車,車型還選擇最受消費者喜愛的休旅車款。究竟這新成員會是集團陷入財政危機下的救世主?還是關燈人?趕在颱風之前,試車報告奉上。

在車系編成上,ID.4 & ID.5的命名方式恰巧跟BMW的X3、X4相反,ID.4是標準休旅扮相,ID.5則是更有跑格的coupe身形。不論是ID.4 還是ID.5下方都會在細分較入門的Pro S與性能取向的GTX,因此這次媒體試駕的版本分別為ID.4 Pro S與ID.5 GTX兩款車。

兩台車差在哪?

身為雙生車款,兩台車很像,而且接近一模一樣,在一些配備與配色則有些差異。

先看數據

 

ID.4 Pro S

ID.5 GTX

長/寬/高

4,584/1,852/1,634mm

4,582/1,852/1,601mm

軸距

2,771

2,772

馬力

286ps

340ps

扭力

55.6kgm

66.8kgm

行李箱空間

543/1,575

549/1,561

除了馬力與扭力有顯著差異外。外觀造型最顯著的差異應該就是車高部分,差了33mm。理論上coupe外型對於第二排頭部空間的壓迫感會稍稍重一些,但在同比例尺同條件下測試,兩者頭部空間表現幾乎一樣,並不會因為是coupe外型更有壓迫感。在行李箱空間部分則是數據上有差異,實務上幾乎相同。因此無論是標準版或coupe版,內裝空間表現幾乎相同,沒有顯著差異。

馬力即正義?

 

空間表現相似,馬力跟油車一樣,越大越香嗎?答案恐怕是否定的。兩台車為提升操控性,都採取前窄後寬的方式配胎。GTX版都是前235/45後255/40 R21。ID.4 Pro S稍微小一點,為前235/55後255/50 R19。為強化運動性能,GTX版還配備前車身降低15mm後降低10mm的運度化懸吊,而且不同於Pro S的後輪驅動,GTX版還是主動智慧式四輪驅動。

看到這是不是覺得眼一閉也要選GTX版呢?跟先前MG4試駕經驗有點類似,當時多數媒體也絕對435匹超值划算。殊不知後期試駕馬力較低版本時,大家才驚覺原來糟糠之妻才是真實的人間煙火氣。

ID.5 GTX在高速公路巡弋相當暢快,肅靜性與穩定感都堪稱上乘。不過近入山區後GTX必須更細膩的控制電門輸出,因為常常是電門帶一點車子不會動,歹踩深一點則忽然間把你壓在椅背上的突兀。前陣子試駕Sorento是前段煞車太靈敏,ID.5 GTX又剛好相反變成前段煞車太弱,在不熟悉的狀態下很有可能在停車迴轉時撞上前車。

ID.4 Pro S雖然帳面數據不如ID.5 GTX耀眼,表現卻更為均衡,更像過去試駕VW油車休旅的感覺。合適的輸出曲線搭配不那麼硬碰的懸吊,開起來舒服多了,也就符合ID.4原本設定的表準休旅的模樣。

電池是不能說的秘密?

 

由於韓國電動車火燒車事件,讓韓國推出新政策,車商必須公佈電動車電池供應商。同樣我們詢問官方,答案倒是很有學問。叫我們電池符合全球採購政策,都是選擇市面電池一線大廠品牌,包括LG、SK以及寧德時代,不會特別溝通是搭載何品牌電池。

 

上個月,同集團孿生電車Škoda Enyaq試駕時,原廠直接放上一組 LG電池,說我們的車用這牌子。這次VW的說詞,大家可以細品。

總結:

ID.4 &ID.5值得加分的項目有,主被動安全防護完整,自動輔助駕駛的品質相當不錯,障礙物判斷也精準。在動態表現上不拖泥帶水,沒有Enyaq的笨重感。此外空間表現與置物機能性同樣優異,加上五百公里起跳的續航力,相當適合日常使用。如果你認為雙B太貴、MG太粗糙,那麼VW跟過去一樣,是藍領階級的好夥伴,配備齊全,價格中等,牌子老,使用感也好,挺適合成為第一台電車。

部分配備則有些花俏不實,如駕駛座後窗控制用感應模板切換取代實體按鈕,ID.5 GTX的全景天窗布幕開關也是感應式,話題性固然不錯,但也令人擔心後續維修成本會不會因此變得高昂。此外,原本電動車的車重都很驚人,誠心建議新車落地改,換上制動力更好的煞車來令,對於駕駛體驗會有相當直觀的提升。

兩車相比,積極玩家ID.5 GTX夠硬派夠熱血。有家庭與日常通勤考量者,ID.4 Pro S不虛華,但該有的都有,均衡發展更對味!

Message Board

訪問者